深圳文艺家丨李静:书法其实是人与书 技与道的复合体
2022-12-23 19:1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丨李静:书法其实是人与书 技与道的复合体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2月23日讯(记者 赵文硕)有人喜欢行书的洒脱飘逸,有人喜欢草书的狂放不羁……而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李静独爱古朴内敛的魏碑。回顾他的人生之路不难发现,他的成长之路一直和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他的人生,从未有一刻离开过这个艺术。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文联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李静。(图片来源:李静)


中国书法是在社会实用与日常书写中孕育艺术创造,在道法自然与人文涵养中提升精神气格,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推陈出新。——李静


塞外启程书法开蒙少年时

李静的作品署名为“塞外李静”,一如其网名,“塞外”这个前缀是故土赋予他的“根儿”,也是他自身爽朗不张扬的个性标识。

1970年李静出生于内蒙古通辽,自幼受叔叔李鸿学影响始提笔练习书法,以临习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为主,从此便沉迷其中。15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投稿,让他得以与人生中的启蒙恩师崇先鸣先生相遇,也正是在其引荐下,又幸遇另一位恩师蔡东明先生。

1989年个展时与崇先鸣(左)蔡东明(中)两位老师合影。(图片来源:李静)

得两位老师指引,李静由欧体转向颜体,先后临习了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大字麻姑仙坛记》等,兼涉北碑,上溯汉隶、秦篆与石鼓,以去除久临欧书习气。相较而言,崇先鸣老师对李静的指导更侧重于宏观的引领,强调个体的天分、悟性与审美;蔡东明老师则更善于付诸实践,针对不同字体,随手示范。这些引导无疑让李静在具体学习时,既有宏观感悟,又有微观聚焦。从用笔到结构,从形质到神采,从艺术审美到文化素养,更是特别强调从艺与做人。也自那时起,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长达几十年的默契,崇先鸣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对李静学习有启发参考价值的上乘之作,无论古今,无论碑帖,都会记录下来分享给李静分析一二,这一习惯至今仍未改变。蔡东明老师在李静离开通辽之际,特意将自己平时所用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印的《历代书法论文选》赠与李静,并于扉页题句:“海阔心潮天地远,山高眼界景情新。他年艺苑争纸贵,相聚笑谈祝酒温。”字里行间,对李静的未来寄予厚望。

18岁时选临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图片来源:李静)

在老师的指导下,李静认真研习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更具系统性、全面性,真正奠定了他艺术人生的坚实基础。李静回忆说,“两位老师的教诲让我受益一生,他们的授业早已超出了笔墨具象,更注重树人之道,修艺的同时也是在提升自我做人品格”。直至今日,李静仍谨记教诲,对艺术追求的信念一如当初,与两位恩师之间更是缔结了“永不毕业的师徒关系”。

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充分反映在了当时的哲盟博物馆举办的“李静课业书展”上。全国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书法家杨鲁安先生来通辽,恰逢此展,在展厅观看近百件作品后,赞许道:“如此年少,如此功力,前途无量!”在其离开通辽之际,特意为李静题字,给予鼓励。崇先鸣老师在《跋李静课业书展》中更是给予充分肯定:“李静年不及弱冠,然资质聪颖,胸有作为,从师不过三载,玉汝于成,学业斐然。今日壮举,当属我盟无二”。其时,李静还不满19岁,这也创造了当时通辽地区,以学生身份举办如此规模的个人书法展的第一人。

1990年发表于《书法报》的临作与体会。(图片来源:李静)

远赴津门师魏斋里结碑缘

鉴于李静的书法业绩,毕业后被直接留校任专职书法教师,这也开启了李静工作与书法的结缘,一面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一面潜心探索艺术创作,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很好结合,以书法安身立命。此时,无论是个人的进取精神,还是工作的专业需要,都促使李静不能浅尝辄止。要将自己的书法不断推向更加深入与广阔的地方,必须踏上新一程的问道之旅。于是,李静上沈阳,赴北京,抓住一切时机,遍寻名师,广交道友。

趁着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他拜访了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受其指点,李静开始对魏碑格外关注,隐约之中感觉出魏碑书风的古拙大气似与他性情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相适,也正是在这种寻觅中,让他越发清晰了书法学习的方向感。

如果说李静与崇先鸣、蔡东明两位老师的相遇,奠定了其书法基础的专业性与广泛性,而1993年能拜师津门孙伯翔先生,则真正打开了其以“魏碑”为主深入发展的艺术之路,开启了他对魏碑书法的独特理解。也正是借助魏碑书体的艺术风采,开始得以在全国书坛崭露头角。

孙伯翔先生,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是当代魏碑书法的泰斗人物,获得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其早年书斋命名为“师魏斋”,晚岁改为“自适居”。他潜心翰墨数十载,以柔软的长锋羊毫,挥运之下即可写出魏碑斧劈刀削、奇崛方雄的艺术效果,这是在无前人可资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惊人突破。

李静在孙伯翔先生的指导下,由方笔入手,着重于《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等名碑;而后转入圆笔,流连于《云峰山刻石》《四山摩崖》《石门铭》《霍扬碑》等。孙伯翔先生指出:“形态易写,质感难求”,要求李静一定要打好形质之功,而后才有性情与神采可言。李静更是珍惜所有的学习时光,有时协助孙先生整理资料,干脆就住在先生家里,随时都可接受耳提面命。时至今日,李静打开当时的笔记,仿如昨日,历历在目,不免感慨万千,更不敢稍有懈怠。

2018年观摩孙伯翔老师创作。(图片来源:李静)

这份难得的相遇于孙伯翔和李静而言都分外珍贵,如今孙伯翔先生已年近九旬,仍创作不止。当年,他曾对李静有如此评价:“此子颇有抱负远志,负笈求学,挑灯读帖,业勤经典,天资聪慧,备有举一反三之领悟才能,书道惟艰,入古神难,出古神尤难。此子具有化古为我之创作才能,有庖丁解牛之好,并有庖丁解牛之精。此子长幼有序,处世慎礼,参行有节,立身躬行,是当代书坛令人瞩目之新秀。”一直以来,李静都谨遵教诲,循道耕心,始终心怀感恩之情。他说:“我很庆幸能在我最佳的学习年龄和最盛年的孙老师相遇,受其谆谆教导,这可谓是人生艺术道路上最大的幸福。”

专精一体后,李静佳作频出,当时二十多岁的他已经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等重大展览中斩获大奖。25岁便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可谓成绩斐然,时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康庄先生,专门写信给李静表达祝贺,特别表明:“你是我们内蒙书法界第一位获全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之获奖者,可喜可贺!”

1996年李静选临《始平公造像记》。(图片来源:李静)

南下深圳人书合一注我神

一路走来,李静似乎在做着“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的人生选择。通过不断学习与生活的历练,让他在艺术上坚定遵从内心,独持己见。清人刘熙载有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我神正是有自己主见的结果,否则永远都是他神。

李静认为,书法其实是人与书,技与道的复合体。在1995年之前,李静多思考书法本体,而后则更多关注生命的体验,他游历多地,观察社会,最后落脚深圳。

2000年前后,李静和朋友初次来到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发达的经济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经过生活的沉淀,李静发现深圳与故乡其实存在着很多的异同,草原的广袤与大海的浩瀚,都给人以广阔的胸怀和无穷的力量;草原的自然与狂野,深圳的精致与文明,这种南北强烈的碰撞与交融时常作用于李静的心灵深处,移植于艺术,追求其书法创作法、理、性的统一。为此,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方内容出自苏东坡的闲章“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些无疑都符合李静内心深处的性情与审美,他潜心在书法中探索此种境界,从这一时期开始,李静更加自觉地逐步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2004年,他获得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这些成果或许能表明他当时创作的探索状态。当然,这份荣誉于深圳和李静而言都格外珍贵。

以颇具李静书风的代表作品《敕勒歌》为例,在浑厚苍涩的笔触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自然放旷铺满纸面,大气中不乏精微,坚质浩气,高韵深情,透过笔墨似见李静此时心境。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志平在品读这幅作品后作有书评:“平正的结体,率性的用笔,战掣枯劲的点画营造出一种干裂秋风的效果,充盈于其中的是浑厚华滋的气息……人书相映,可觇其积累之功。”

2006年李静创作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源:李静)

2015年,李静开始攻读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导师祁小春教授。祁小春先生为当代研究王羲之书学专家,早年留学日本。其为人率真诙谐,治学严谨,在他的指导与影响下,李静于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互为双楫,追求感性的创作,理性的研究,特别是对碑帖交融的深入思考与实践。

李静近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名香播远蕙妙墨起青云”一联,弱化技术的刻意,传达的魏碑书法不再斤斤计较于碑帖与字体的边界,更强调在自然书写中追求刀笔互师。他将技艺中糅进了道义,在点线面中灌入了对生活的情感,赋予作品更多的人格魅力,在笔墨意蕴间彰显创作主体的精神气象。努力追寻人书合一,呈现的是更趋自然大气、纯净润泽的艺术境界。

2015年李静创作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源:李静)

服务协会勇毅前行担使命

2012年李静被调入深圳市文联,到市书法家协会主持工作。随着深入书协工作,他对深圳的书法创作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思考自我创作到关注深圳书法的全面发展,“深圳的现代性给人们的冲击比其他城市更为强烈,这座城市太独特了,我们的创作者本人就生活在其中,人生态度也受其感染,我们未来可以做的就是把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新时代精神气象叠加在一起,通过书法主动表达、记录、传扬,在丰富的笔墨意蕴中尽显深圳风度,我感觉这会是深圳书法的一个亮点。”

2018年李静参加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图片来源:李静)

2019年在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李静当选为新一届主席。新时代,新征程,使命要求他必须以更大的格局与担当,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深圳书法的与时俱进。以主题活动加强政治引领;以学术研究培育文化素养;以深入经典提升作品质量;以品牌展览锤炼精品创作。积极构建专业创作与学术研究并行,艺术实践与文化素养并重的书法发展新格局。推出精品和人才,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影响力的“书法深军”。“深圳书法篆刻年度展”“创意与传承系列书法展”“深圳艺廊推广本土书家系列展”等,已逐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始终立足公共展览,致力于打造“文化就在身边”的共享体验,既是对全年的成果总结,更是自觉为深圳文化发展累积文献。 

李静参加2020年深圳书法篆刻年度展开幕式。(图片来源:李静)

在深圳这座城市鲜活有张力的生命力之下,书法的创作环境也呈现出宽松包容的氛围。李静介绍说,“这里没有地域之分,没有门派之争,没有碑帖之别,大家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共融、互相学习的融合氛围。且近年来深圳书法创作者人数增多,趋于年轻化、专业化、多元化,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原生态文化基因,这批悄然崛起的青年书法家已成为深圳书法发展的主流力量,让深圳书法创作始终充满生命力。”

2020年李静创作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源:李静)

在2022年第三期《特区实践与理论》期刊中,李静在《新时代深圳书法的使命担当——以深圳书法活动与创作实践为例》一文中提出,让书法创作从传统走向当代是深圳书法当下的使命担当。他进一步阐释构想:创作、理论、展示三位一体,以创作聚焦,以理论思考,以展示宣传,合力推动深圳书法创作的“当代表达”,或许可以成为深圳书法未来的发展方案。具体而谈,即创作导向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紧扣时代主旋律,文本贴近现实,遵循传承性与独立性等都是“当代表达”的践行路径。

2022年李静创作的书法作品。(图片来源:李静)

李静说,“无论是作品创作、举办展览或是做理论研究,最终都为产生精品,服务人民,为这个时代、为我们这座城市留下文化积淀,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为之努力和前行的使命。”

李静接受采访。(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辑:刘梦婷 王容] [责任编辑:孙逊]